相关知识

 

 

寡毛类

底栖动物

泛滥平原

预测湖沼学

食物网

环境水流 据质量控制规程

 

寡毛类

          寡毛纲(Oligochaeta)是一大类无脊椎动物,属环节动物门有带总纲(Annelida, Clitellata), 分为小蚓总目(Microdrilii)和大蚓总目(Megadrilii) (即蚯蚓)(Kathman & Brinkhurst, 1998)。小蚓分布广泛, 栖于淡水、海洋和陆地,而大蚓则主要在陆地生活。寡毛类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栖寡毛类多以有机碎屑为食,对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起着再循环的作用,并能提供空气和水赖以流通的渠道。对此达尔文早在19世纪就开始研究,并于1881年发表他的名著《蚯蚓对壤土形成的作用》,从而开创了土壤动物学的研究。在水生态系统中寡毛类是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在江河中尤为丰富,如长江干流的寡毛类数量占底栖动物的89-97%(Liang, 1987),具有加速有机质分解和翻匀底质等功能。在生物地理学方面,由于迁移能力较弱, 寡毛类是很好的研究材料,曾为板块漂移学说提供过有力的证据。在应用上,寡毛类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源, 并具药用价值,有不少国家开展人工养殖。此外,它们还是重要的动物学试验材料以及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寡毛类的研究不仅在生物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发展农业、水产等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zoobenthos)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态类群,主要包括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昆虫幼虫等,起促进有机质分解、加速自净过程等作用,是维持健康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在渔业上,底栖动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如中华鲟、鳗鲡、青鱼、河蟹等的天然优质食料。在水环境监测上,底栖动物已作为有机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起水下哨兵的作用(梁彦龄,王洪铸,1999

泛滥平原

          河流及其附属湿地(湖泊)组成泛滥平原生态系统(floodplain ecosystem),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供水、调蓄、食物生产、废物处理、休闲游乐等多种功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据测算,全球泛滥平原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约3.2´1012美元/年,占总服务价值的10% (Costanza et al., 1997)。

        水文连通度(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对维持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至关重要(Amoros & Bornette, 2002)。连通度可分为四维,即:1)纵向(longitudinal):上下游梯度;2)侧向(lateral):干流与附属水体的永久和短暂连通;3)垂直(vertical):表面水和地下水的交换;4)时间(temporal):连通度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水文连通度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和生境互补(habitat complementation)作用于生物多样性。生境模板概念(habitat templet concept)认为生境在进化时间尺度上可导致物种的适应进化,在生态时间尺度上则可筛选种类从而决定群落结构(Southwood, 1977; Persat et al., 1994; Usseglio-Polatera et al., 2000)。

 

预测湖泊学

         预测湖泊学(predictive limnology)是湖沼学中的新兴领域,其理论体系主要在20世纪80-90年代发展于加拿大(Rigler, 1982; Peters, 1986; Rigler & Peters, 1995)。如所周知,湖沼学已有百年历史,但传统的湖沼学常侧重于水体特定类群的描述性研究,其结果常难以推广,且不易检验(Peters, 1991)。预测湖沼学则在广泛调查和收集不同水体定量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物质平衡原理(mass-balance)和回归分析方法等构建整体性经验模型(holistic empirical models),然后对不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预测力强、简单实用的最佳模型,并予以实际应用。

 

食物网

         食物网(food web)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种间相互关系。食物网研究不但有助于解决基本的生物群落结构问题,而且对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也大有裨益,例如:利用生物操纵控制藻类水华即是运用食物网控制理论的“下行效应”来实现的(Shapiro, 1975;Xie and Liu, 2001)。食物网有三种类型(Raffaelli, 2000),即:1) 连通网(connectedness web),显示食物网成员间的定性关系;2) 定量网,亦称能流网(energy flow web),量化不同营养级间的物流或能流;3) 功能网(functional web),显示维持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联系(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如移除某些消费者进行分析)。

 

环境水流

          环境需水(Environmental Flow Requirements),亦称生态环境需水(Eco-Environmental Flow Requirements)、环境水流需求(Environmental Flow Requirements)所谓环境需水是指维持有价值的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所需保持的水文情势,亦即所能耐受的自然水流体制的改变程度(Tharme, 2003)。上世纪40-90年代,美国等国家开展过类似的工作,目的是估算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 Acceptable Flows),以满足污染稀释和重要鱼类生存等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静态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进而发展了动态的全面的环境水流概念。环境水流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水文法(Hydrological Methodologies)2)水力法(Hydrological Rating Methodologies) 3)栖息地模拟法(Habitat Simulation Methodologies) 4)整体法(Holistic Methodologies) 5)通用法(Generic Approach)

 

数据质量控制规程

1.底栖动物调查方法(下载

2.浮游动物调查方法(下载

3.湖滨带的调查方法 (下载

4.物理、化学、野外采集安全、实验室安全、卫生 (下载

5.水生植物数据质量控制规程 (下载

6.数据记录管理规程 (下载

 

 
   

 

返回主页